催貨成常態
相比“賣”,“買”是一門更深的學問,要貨比三家,還要買到質優價廉的產品,否則產品就沒有競爭力。除此之外,采購工作遠遠沒有想象的那般簡單,為了買到質優價廉的原材料,采購員需要經過實地考察生產廠家產品的技術力量、成本構成、品管體系、生產管理控制體系等,根據多方信息的綜合,分析價格走勢。
2016年8月前后,化工原料、煤炭、紙箱等生產所需的“必需品”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且至今價格未出現回落的跡象,此次漲價潮令大多數上游化工企業采購員苦不堪言。一方面是原材料漲價,另一方面是控制成本,同時要為貨源焦頭爛額。
馬堯是一家化工企業的采購商,主要負責公司日常生產所需燒堿、純堿、石英砂、包裝材料等產品的采購。
2016年G20峰會之后,各類原材料價格暴漲,截止目前,相比去年同期上漲近2倍,燒堿上漲后的價格基本達到2008年左右的水平。
漲價原因有幾方面:一方面因為環保督察組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對山東、天津、江西、安徽等20個省(市、區)落實環境執法監管重點工作情況進行督查,部分氯堿生產企業限產停產,導致燒堿貨源供應量減少。另一方面,山東部分氯堿企業去年下半年燒堿貨源供應量持續下降,且市場需求量持續上升,部分區域燒堿價格還有提升空間,上下游與貿易商對燒堿價格的后期走勢持謹慎觀望態度。
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之后,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上升,利潤空間一下子就到了天花板,壓在馬堯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特別是色料方面的材料,價格全線上漲,如氧化鈷、鉻綠、鈦白粉價格目前是2016年11月份的2倍。
貨源緊缺,打聽貨源成為馬堯的日常工作。
如果說,大多數人的早晨是從瀏覽早間新聞及訊息開始,那馬堯的早晨則顯得格外緊張。他通常六點鐘起床,七點鐘準時到工廠,第一件事便是先去車間看看材料庫存還有多少,問問倉管早上到了多少貨。
只有看到貨到了,他這顆懸著的心才能放下,但大多數情況下,都事與愿違。供需緊張,即使有錢也未必能拿到貨,馬堯說,現在完全成為了賣方市場,由供應商主導,下游企業被動挨打。
很多時候,貨都不能正常供應到位,馬堯打電話給供應商,得到的回答是,“價格上漲是順應市場行情,不是一人能夠主導,貨源十分緊張,請你理解。”這句話,馬堯每天都能在電話里聽到數回。
催貨,成了馬堯日常工作的重心,工廠每天等米下鍋,但貨源緊張,這種供需關系下,采購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先款后貨,逐漸變成了沒有賬期的采購。他時常焦慮,正常的生產沒辦法保證,且利潤基本上到了天花板,整個銷售團隊都指著產品能正常出貨,以保證正常的銷售。
下班之后,他也沒閑著,通過專業網站,找供應商聊天,了解信息,生怕買錯產品。在各種氯堿交流圈里,都能看到馬堯的身影,除此之外,他也經常出差去山東、內蒙等地尋找貨源。他曾說過一句話,銷售人員是在前方沖鋒陷陣,而采購就相當于后方補給,時刻要準備好糧草、彈藥。雖然這場仗,打的異常的艱辛。
備貨須謹慎小心
前不久,江俊剛從湖北出差回來,此次長達一個月的出差,一是為了拜訪客戶,更重要的是想通過走訪,了解氧化鋁實際的價格走勢,已應對接下來的價格變動。
江俊經營一家原材料貿易公司,產品主要以氧化鋁為主,去年9月,氧化鋁從出廠價1700元每噸漲到3100元左右每噸,僅僅兩個月時間,價格翻了一倍。
原材料價格成本較亂,主要原因是除了氧化鋁、氧化鋅之外的部分原材料沒有標準化,如礦土、鉀長石等。而氧化鋁因其技術特性,價格彈性較大,其屬于大宗產品,沒有機構能夠控制氧化鋁的價格幅度。在改革開放之前,氧化鋁由當時國內最大的廠家中國鋁業一家壟斷,2005年才得以開放。
江俊回憶起2000年剛進陶瓷行業的時候,氧化鋁價格是1800元每噸,但在2005年,氧化鋁價格最高漲到七千元左右每噸,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壟斷。
氧化鋁價格的上漲,對江俊的采購工作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其付款期一般有2-3個月,利潤率為8%,“但是如若價格有波動,利潤率就有10-15%,有時候價格行情沒看好,或是市場分析不到位,別說賺錢,連本都賠了。”江俊說道,對于采購而言,除了要分析市場形勢,還要看產品產量是否平衡。
但也避免不了有時候市場分析做的很到位,原材料產量也較為穩定,但是如果一夜之間國家出臺了某項環保政策要求停產或是限產,就會導致所有的資本市場集中購買該產品。作為貿易商、采購員,不單單是要分析市場行情,還要看國家及政策的走向,近期的原材料漲價很大因素都是國家政策導向引起。
江俊的一天,便是從瀏覽各大原材料網站及關注國家新政策開始,如期貨行情、國際LME庫存的變動等,長久堅持下來,也逐漸成了一種習慣。中間陸陸續續會接到許多客戶的電話,忙的焦頭爛額。
最近,他比較關注兩會的動向,新任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最近在兩會上便指出控制產能,談到控制,用戶就會覺得價格還會繼續上漲,便進行備貨,使得原本3天的庫存變成了半個月的庫存。
因此,推動國內原材料的價格上漲的不在于市場因素,而是如環保、產能壓縮等國家政策以及資本市場的推動。
一個上午,江俊接連接了好幾個供貨廠家及客戶打來的電話,辦公室信號不好,他時常在公司樓道里接,一站就是好久。
為了將產品價格走勢摸索的更清晰,同一類產品,江俊都要找好幾家廠家了解。每次采購一個新的產品,他都要去生產廠家實地調研,有時候甚至花費好幾天進行蹲點,了解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用的原料、輔料,產品的成本構成等。“只有知道產品的成本構成,才能知道成本是怎么來的,即使價格有波動也很容易找到其中的原因。比如漲價,要弄明白是全國性漲價還是區域性漲價,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貨。”江俊說道。
在江俊看來,“買”顯然比“賣”更重要。買進同時,還要考慮買進的產品能否適應市場的應用、市場應用的范圍有多大、要用到什么地方等。針對區域的需求進行采購,買到質優價廉的,就有競爭力,如果買到成本高的,賣出去就只能虧本。
*來源:陶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