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8月初,曾經擁有員工萬人,立志打造“中國照明第一品牌”的廣東本邦電器,突然傳出了全面停產的消息。與此同時,廣東本邦電器還傳出了涉嫌出口騙稅,企業負責人被追查的消息。
在當前的經濟寒冬之下,無數中小微企業無法生存下來,但萬萬想不到的是,擁有近30年歷史,曾經行業前十的佛山老牌照明企業也支撐不住倒下了。
萬人大廠風光不再
8月4日的上午,佛山順德區勒流街道新埠工業區與往常一樣,人來車往,甚是熱鬧。但作為廣東本邦電器有限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已經是大門緊閉。此時更面臨著供貨商上門追債,法院查封資產,工人被欠薪200多萬元,公司全面陷入停工狀態。
而就在兩個月前,這里的各個車間還是燈火通明,插件車間的員工杜娟還一度加班到晚上9點。
在工廠門口,十多張密密麻麻的法院公告顯得十分兩眼。這些落款時間為8月3日的公告上顯示,目前包括佛山市順德迪邦鋼材貿易有限公司、佛山市鼎鐵鋼材有限公司向順德區法院申請對本邦電器公司財產進行查封。查封的財產則包括注塑機、車床、搖臂鉆床等生產設備,以及出口LED白光管中管、環保螺旋中江螺口白光節能燈等燈飾成品。
停產之時,本邦電器還拖欠部分管理人員4—7月、部分一線員工6—7月的工資,合計涉及人數217人,涉及金額約220萬元。據傳,從8月5日起,廣東本邦電器已經開始逐步將所有的企管及員工的工資發放。
曾經的本土照明大鶚
根據工商信息顯示,廣東本邦電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生產涵蓋筒燈、射燈、支架、、LED燈、無極燈、鎮流器、電光源和開關插座等產品,在廣東、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建立八個生產基地。這家老牌照明企業,還擁有“華強”、“粵電工”、“本邦”、“華強王”等多個自主品牌,主打中低端照明產品。
本邦電器的創始人蔡干強先生,曾經是當地的風云人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憑借300元起家,從一間簡陋的手工作坊起家,做到員工人數最多時超萬人,產值高達12億的大型照明企業。如果公司不出事,他無疑是很多人的勵志榜樣。
2008年,本邦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考驗,公司愈做愈大。在2012年開始大舉切入LED照明領域,雖然是以OEM貼牌生產為主,但生意十分興盛。2015年,公司雄心勃勃地宣布了大舉進軍LED市場,并許下2016年要做到30億元的宏愿。
包陷價格戰折戟沉沙
對于本邦在2015年大舉進軍LED行業,并提出30億元計劃的規劃,其實行業人士并不看好。因為隨著中國房地產行業進入尾聲,LED行業正在進行慘烈洗牌。就在2015年,距離本邦電器僅10公里的托維照明就因資金鏈斷裂、債主拉橫幅討債而深陷困局。
由于本邦在LED行業并沒有技術積累,核心部件全靠外購,因此,公司始終無法開拓中高端市場,最終深陷“價格戰”不能自拔。“普通的LED節能燈的價格起碼下降了60%。”廣東昭信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梁鳳儀說道。在她看來,這樣的價格戰下,LED行業變得極其的“燒錢”。
近年來,本邦電器的順德總部工廠生產規模一直在收縮,部分業務環節還要外包出去。而在公司出事前,也曾遲發了1-2個月的工資,但因為公司的一直以來的生產經營情況都十分正常,再加上后來工資也補發了,所以大家并未起疑。
沒想到進入7月,本邦公司風云突變。一位申姓生產管理人員發現,從7月份開始,工廠就不進原料了。隨后,陸續有一批有一批的供貨商上門討債,緊接著法院查封資產……危機驟然爆發。
雖然有行業人士認為廣東本邦電器的衰敗是轉型LED經營發展策略的失誤所致,但缺乏核心技術、產品低端、過度倚賴人工、產能嚴重過剩或許才是本邦電器沒落的根本原因。其實,廣東本邦的衰落,又何嘗不是中國低端制造業興衰的一個縮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