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臺灣包裝協會會長 袁世文
2000年后,臺灣設計的蓬勃五大關鍵-2000年后可說是臺灣設計業的戰國時代,個人觀察下來總結有四個因素。
一個是因為因為軟硬體繪圖系統的價格大幅降低。
二個是因為人才供給的水庫量多又大,如學校設計相關科系的設立,無一不設計系,設計儼然取代了商學院,開始走入文青美學的蓬勃。許多獨立設計師紛紛自行創業,寧為雞首,不為牛后,在全臺灣的各個地區紛紛建立自己的據點,除了服務在地客戶,也協助業者做品牌化的面貌風格轉型,算是一種另類的老品牌拉皮。
第三個關鍵是二十多年來,政府在各項獎勵的政策與補助優勢,不同形態的地方產業與族群文化交織,也形成一種另類的設計奇跡,但這都是針對內需市場的服務經濟,事實上,仍與島內服務供應有所關聯。但深究內容,大多還是留在表面的“小針美容”情況,設計師在深化其品牌的內涵上,仍然缺乏長遠的經營眼光。
至于第四的因素是因為業者在消費族群采購的視角下,對于品牌設計與包裝美學,也不得不一改前朝舊習,學習擁抱新世代。
總括來說,網路技術革命加速,基礎技術成本大幅降低;學習管道多元,人才供給爆量;經濟結構改變,消費者美學意識抬頭;針對不同品牌面向,政府政策挹注與補助,而業者因應環境改變,壓力指數提高等五個趨勢形成,可以說是設計產業競爭激烈的助成因素。
而這一群新興的設計服務創業家,恰好在網路工具與政策服務中成長,加上大多歷練了設計整合與市場策略的訓練,自然形成了一個自有的套路,在這幾年臺灣的金點設計獎,可以窺見設計服務業者的能量大幅度的提高,作品早與跟國際間一流的設計公司不相上下,但深入比較之后,會發覺這是為數不少中小品牌的小確幸,小品牌要在市場中存活,設計力與行銷力的結合是必然的,但后續的發酵仍有賴于業者深度的布局,事實上有聲無影,有雷電無雷聲者不在少數,加上中小企業經營者常言:有技術,有研發,就是沒有行銷預算!導致品牌前后不一,名實不符,甚至業者越俎代庖,成為設計公司的設計指導,這種情況,在面對品牌發展,自然產生傷風頭疼問題,體質雖好,心態仍在代工思維,臺灣的設計服務業發展的不夠健全,除了原本的視覺與美學品位外,在市場營銷與趨勢分析上,仍需要做強大的調整,這一門功課,可長可久、工程浩大!
網路的興盛在臺灣,不過是95年后的事情,以前一個世代十五年,現在每年都有變化,長期觀察下來,對于設計產業的幫助有四項幫助:
一 是一鍵網聯天下,各項學習神器、知名公司的作品,立現!
二 是加速策略整合,與國際品牌顧問、設計公司串聯快速,可立即反應市場趨勢與布局。
三 是加速模仿進程,資料搜尋快速,在網路之前,所有的設計資料仍仰賴進口書商,在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之下,書商獲利頗豐,在現在,搜尋設計資源與產業趨勢與案例已不是問題,GOOGLE搜尋、百度搜巡分類清楚,加上AMAZON.COM輕松一點,一周之內宅配到家,找資料還有什么困難的?
四 是降低溝通成本,節省資源,設計師可以更專注在設計風格上,免去過多的舟車勞頓,但事實上,反倒在培養客戶上更需要更多的對話。
因此,在眾多便利的軟硬體與資訊變化的加速之下,2010年后創業的設計天神們,如何在服務上有差異化?能夠為自己帶來不同的信眾膜拜?如何威名遠播?這又是另一項課題了。